单体改微服务,除了分布式锁,除了分布式事务,还要注意哪些问题
在将单体架构改造为微服务架构时,除了分布式锁和分布式事务外,还需要关注以下关键问题,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系统的稳定性、性能和维护成本:
一、服务拆分与边界划分
业务边界与领域驱动设计(DDD)
需基于业务功能(如用户、订单、支付等)明确服务边界,避免服务间过度耦合。采用DDD思想划分领域模型,可减少拆分后的重构成本。例如,若单体中用户与订单模块存在紧密耦合,拆分时需解耦为独立服务,并通过接口通信。代码结构与模块化
单体代码需预先按业务模块分层(如common
、dao
、service
、web
),并通过包路径隔离不同业务(如com.example.order
和com.example.user
),便于后期直接迁移为独立服务。避免跨服务关联查询
单体中常见的多表关联查询(如用户表和订单表的JOIN操作)需重构为服务间接口调用或冗余存储,因拆分后数据可能分散在不同数据库。
二、数据库拆分与一致性
数据库独立化
每个微服务应拥有独立数据库,避免共享表结构。例如,用户服务与订单服务需分别使用独立的用户库和订单库。数据同步与最终一致性
通过消息队列(如Kafka、RocketMQ)实现异步数据同步。例如,订单服务创建订单后发送消息,库存服务消费消息并扣减库存,结合补偿机制(如重试或人工干预)保证最终一致性。
三、服务治理与容错
服务间通信机制
采用轻量级协议(如HTTP/REST或gRPC),并通过API网关统一管理接口鉴权、限流和路由。容错与降级策略
引入熔断器(如Hystrix)和超时机制,避免因某个服务故障导致雪崩效应。例如,支付服务不可用时,可降级为记录日志并异步处理。
四、日志与监控体系
统一日志规范
日志格式需标准化(如JSON格式),并聚合到集中式系统(如ELK或Graylog),便于跨服务链路追踪。分布式监控
监控每个服务的CPU、内存、请求延迟等指标,并设置告警阈值。例如,通过Prometheus+Grafana实现实时监控。
五、性能优化与资源管理
缓存策略
使用Redis等缓存高频访问数据,但需解决缓存穿透(布隆过滤器)、雪崩(随机过期时间)和击穿(互斥锁)问题。锁粒度与竞争优化
细化锁范围(如行级锁替代表级锁),采用读写锁(如ReentrantReadWriteLock)提升读多写少场景的性能。
六、安全与配置管理
服务间认证与授权
通过OAuth2、JWT等实现服务间身份验证,避免未授权访问。配置中心化
将配置(如数据库连接、密钥)从代码中剥离,使用配置中心(如Nacos、Consul)动态管理。
七、其他关键点
持续集成与部署(CI/CD)
每个服务独立构建和部署,通过自动化流水线(如Jenkins、GitLab CI)提升发布效率。团队协作模式
从单体架构的集中式团队转向“康威定律”驱动的跨职能团队(如每个服务由独立团队负责)。
总结 微服务改造需系统性地解决拆分、数据、治理、监控等多维度问题。例如,某电商系统在拆分时因未处理跨服务查询,导致订单服务频繁调用用户服务接口,最终通过冗余用户基础信息到订单库解决性能瓶颈。建议采用渐进式拆分策略,优先改造高频变动的模块,并通过试点验证方案可行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