锁和事务的关系
锁与事务的关系详解
锁与事务是数据库并发控制的核心机制,二者共同保障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,但职责不同。以下是两者的关系及相互作用:
- 事务的隔离性依赖锁实现
事务的 隔离性(Isolation)要求并发事务互不干扰,而锁是实现这一特性的核心手段。事务通过锁机制控制对共享数据的访问权限,防止脏读、不可重复读和幻读问题。
• 共享锁(S锁):允许多事务同时读取同一数据,但禁止写入(如SELECT ... LOCK IN SHARE MODE
)。
• 排他锁(X锁):仅允许持有锁的事务读写数据(如 SELECT ... FOR UPDATE
),其他事务无法访问。
• 间隙锁(Gap Lock):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中,锁定数据间的间隙,防止幻读。
- 事务隔离级别决定锁的策略
不同的事务隔离级别对应不同的锁机制:
• 读未提交(Read Uncommitted):不加锁,允许读取未提交数据,存在脏读风险。
• 读已提交(Read Committed):使用行级锁,每次查询前释放锁,可能导致不可重复读。
• 可重复读(Repeatable Read):事务持有行锁至提交,结合间隙锁解决幻读(InnoDB默认级别)。
• 串行化(Serializable):表级锁或严格的行锁,完全串行执行,牺牲并发性。
- 事务生命周期管理锁的获取与释放
• 自动锁:事务在执行操作时隐式获取锁(如DML语句自动加行锁),提交或回滚后释放。
• 显式锁:通过SQL指令手动加锁(如 FOR UPDATE
),适用于需要强制控制并发场景。
• MVCC(多版本并发控制):InnoDB通过版本链实现非锁定读,仅在写操作时加锁,平衡性能与一致性。
- 锁冲突与事务并发控制
• 锁粒度:行锁(InnoDB)支持高并发,表锁(MyISAM)简单但并发度低。
• 死锁:多个事务互相等待锁释放时发生,数据库通过超时或死锁检测(如InnoDB的等待图算法)自动回滚事务。
• 优化建议:
• 缩短事务持有锁的时间,避免长事务;
• 按固定顺序访问资源,减少死锁概率;
• 合理选择隔离级别(如非必要不使用串行化)。
- 事务的原子性与锁的协作
事务的 原子性(Atomicity)要求操作要么全部成功,要么全部回滚。锁在此过程中确保:
• 事务提交前,其他事务无法看到中间状态;
• 事务回滚时,锁释放并撤销所有修改,恢复数据一致性。
总结
锁是事务实现隔离性和一致性的工具,事务通过锁机制协调并发访问。不同的隔离级别对应不同的锁策略,而锁的粒度、类型和持有时间直接影响并发性能。合理设计事务和锁的使用,是平衡数据安全与系统效率的关键。
编辑 (opens new window)
上次更新: 2025/06/13, 00:51:28